第556章青冢碎片
今天是五月二號,張無風讓孫姍姍陪著孫微微等人一起去旅游玩樂了,而他自己,則是開車來到了潘家園。
潘家園這個地方,在北京還是非常出名的。潘家園并不是一家公園,而是一個舊貨市場。它位于北京東三環(huán)南路潘家園橋西南,占地4.85萬平方米。市場分為地攤區(qū)、古建房區(qū)、古典家具區(qū)、現(xiàn)代收藏區(qū)、石雕石刻區(qū)、餐飲服務區(qū)等六個經(jīng)營區(qū)。主營古舊物品、工藝品、收藏品、裝飾品,年成交額達數(shù)億乃至數(shù)十億元。市場擁有4000余家經(jīng)營商戶,經(jīng)商人員近萬人,其中百分之六十的經(jīng)營者來自北京以外的二十八個省、市、自治區(qū),涉及漢、回、滿、苗、侗、維、蒙、朝鮮等十幾個民族。市場形成于1992年,是伴隨著民間古玩藝術品交易的興起和活躍逐步發(fā)展起來的,現(xiàn)在已成為一個古色古香的傳播民間文化的大型古玩藝術品市場。
對于這個地方,張無風的了解還是非常透徹的,在教材延伸之中,張無風在考古方面的資料之中也找到過潘家園的相關材料,對于這么個地方也可為是熟悉之極。
十幾年前,潘家園本是北京一個并不太知名的地方,近幾年來隨著潘家園古玩市場的紅火,這里便成了收藏愛好者“淘寶”的好地方,也使“潘家園”之名家喻戶曉。
潘家園位于朝陽西南部,臨近勁松小區(qū),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個小小的村落,當時被稱為潘家窯。早年間在護城河東邊有不少磚窯瓦場,潘家窯是其中的一家,因窯主姓潘,于是窯場以窯主的姓氏而得。據(jù)傳這潘窯主是位山東濟寧人,年過五旬,原是燒琉璃瓦出身。當初來到這里,他本想開家燒制琉璃瓦的窯場,但燒了幾次之后,便不再燒了,因為這里的土質(zhì)疏松,不宜燒制琉璃瓦,于是改燒小方磚。當時這一帶有七八家磚窯,彼此競爭很激烈,潘窯主初來乍到,又是改行燒磚的,所以生意一直不好。但他不想放棄,因為他看準了這里臨近京城,地理位置好。于是他私下里在各個窯場轉(zhuǎn)了幾天,回來后就有了主意,一是要提高磚的質(zhì)量,二是在經(jīng)營上下工夫。
首先他嚴格把好每一塊磚的燒制環(huán)節(jié),絕不偷工減料,所以燒出的磚成色好,光潔度高、硬度很強,不易破碎。同時在銷售上,他也比別人技高一籌,當時賣磚是以“丁”為單位,一“小丁”磚是二百塊,一“大丁”磚是八百塊,但他在碼磚時,一“小丁”要碼二百二十塊,一“大丁”要碼八百五十塊——價格上與別的窯場差不多,可數(shù)量上卻暗自比別人多了一些。同時又雇了三輛馬車,凡買主在十里地之內(nèi)的,一律免費送磚上門。一些買主在他這里買了幾次磚后,就發(fā)現(xiàn)他的磚不但質(zhì)量好,而且數(shù)量比別的窯場多,還能免費送貨,便經(jīng)常來他這里買,不到一年的工夫,潘家窯場就紅火起來,并很快出了名,甚至連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來他這里買磚。于是這潘家窯場越開越大,據(jù)說最多時有二三百人在這里干活,車進車出的,很是熱鬧,而另外幾家窯場因經(jīng)營不善便相繼關了張。以后在潘家窯場附近形成村落,便依窯場之名,得地名潘家窯。
到了民國后期,這一帶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,只留下許多大水坑和洼地,再取土燒磚很是困難,于是潘家窯暫時關閉,不久便遷到了房山一帶。
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后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漸填平,并開始建設居民區(qū),幾年的時間就出現(xiàn)了一大片居民區(qū),并以“潘家窯”之名而稱。但叫了沒有多久,人們就覺得不雅,因為老北京人通常將ji院叫“窯子”,所以就改為“潘家園”,這個“園”字,便是“家園”的意思,并將附近新修的道路稱為潘家園路。后來在修建三環(huán)路時,在潘家園東側修建了一座立交橋,便得名“潘家園橋”。
1992年以后,在這里逐漸形成一個舊貨市場,短短幾年時間便發(fā)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舊貨集散地,吸引著大批淘寶者和游客。
而今,“潘家園”已不只是一個街道或一個地域的名稱,幾乎成為古玩市場的代名詞。
……
張無風的車在市場門口的專門停車的地方停了下來,原本這里停車有著很高昂的停車費,只是他的車上的車牌是非常厲害的軍牌,再加上這種限量版的邁巴赫的車本身價值近千萬,因此那些人反而不敢征收他的停車費了。
特別是那些工作人員在看到張無風的年齡之后,更是唯唯諾諾熱情之極。
請收藏本站:.dc5ecab.lol。筆趣閣手機版:m.dc5ecab.lol